红石太平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,是流传于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,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。关于太平鼓的来源,众说不一。相传,明朝大将徐达奉命西征,久攻兰州不下,于是走访民间,从兰州百姓挑的水桶上受到启发,制造了三尺长鼓,让士兵将兵器藏于长鼓,乔装打扮,混入城中,攻克了城关,百姓欢欣鼓舞,赞美此鼓为太平鼓,而红石太平鼓正是传承兰州太平鼓而来。太平鼓是群舞,鼓队有24人至48人,最多达到108人。1989年是红石村社火队最兴旺的时期,在这之后逐渐没落,后又重新恢复组建,至目前太平鼓队容已发展到110多人。2015年12月,红石太平鼓被确定为武威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属传统舞蹈类项目。
太平鼓呈圆筒形,用牛皮制作,高70-75厘米,鼓面直径长45-50厘米,鼓重8-10公斤,双面蒙牛皮,并绘有八卦太极图案,鼓带较长,可挎在肩上。鼓棒用木头削成长约80厘米,直径约5厘米的圆柱体,缠五彩丝绸,穗子是皮条,一鞭一鼓,点缀画布装饰。由德高望重的老者带头组织,称社头。鼓队在领队的号令下鼓手左手执鞭,右手执槌,当地称为双鞭。表演时鞭槌飞舞,动作刚劲潇洒。在震天的鼓声中,几十名鼓手忙而不乱,队形不断变化,排出种种阵法。如一字长蛇阵、六合阵、八卦阵等,令人目不暇接。鼓点节奏为三七点子。
红石太平鼓的程序主要有:出身子。群众商议要在次年闹,约定练习时间,排练成功后在这年正月初一装身子,到井上等公共地方上香、画裱,说些吉祥话,十三日化妆出身子。身子装扮出来后由社头带领,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,称扫街,目的是为了扫除各家的秽气。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,村民们到附近的庙里祭祀地方神(如山神、土地神等),太平鼓随即开始打一场全场。其他地方邀请早晚各打一场,打六天后谢身子,正式打只限于在红石村。谢身子。春官、土地爷、桃花娘娘、黑虎令官等四位走家串户,说吉祥话,收些黄裱纸,到看好的地烧掉,春官老爷说些吉样话,收好道具结束。春官装束。蟒袍、乌纱帽、手持笤帚(意味一扫吉祥),太平鼓队装束统一。
另外有拉花姐调子,由姑娘唱,自古至今,拉花姐由未出嫁姑娘装扮。社火角色的配合。角色扮演:春官角色的扮演一般是有威望的老者扮演,主要是起指挥官的作用,说些吉祥话。太平鼓有多种角色扮演,有春官、大马、膏药匠、呱娃子(丑角)、拉花姐、狮子(装扮出来表演时有人拔狮子毛拿去讲迷信)、大头和尚、旱船等。